繼美白等化妝品品類納入特殊用途化妝品管理范疇后,日前,國家食藥總局化妝品司又馬不停蹄地啟動了對非特殊用途產品擬備案管理系統建設的意見征集。由于在此之前,《化妝品衛生監督管理條例》也已啟動修訂前的意見征集,且GMP條例的征詢也在悄然推進。監管層密集出臺政策法規,在業內看來,正在讓化妝品加工行業一夜從“放養”進入到“圈養”時代。
步入政策“大修”期
“從修改化妝品衛生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備案新規,到美白類化妝品歸入特證管理及近期對化妝品生產GMP條例的征詢等,國家監管層給化妝品加工行業劃出了一個又一個禁區。”廣東一家化妝品加工企業就當前密集發布的化妝品新政表示。在該企業看來,化妝品是時尚行業,流行的時效性非常明顯。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在用藥品管理的思路來規范化妝品加工行業,條例規定的行政審批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但在監管部門看來,加強對化妝品尤其是特殊用途化妝品的管控,尤為必要。國家食藥總局局長張勇2013年12月27日在京舉行的全國食藥系統會議上已公開表示,2014年將組織開展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
美白產品影響全行業
“原來是非特殊化妝品變為特殊化妝品,即意味著非特證管理變為特證管理,而每一個特殊化妝品特證申報費用高達兩萬元。”廣東化妝品加工商會一位相關負責人稱,美白等化妝品納入特證管理,是政策大修對行業的重大影響。在廣東化妝品加工商會看來,美白類產品在化妝品中占到1/3的市場,在專注于護膚類的化妝品加工企業中,比重非常大。特證管理范圍擴大至美白產品,幾乎將影響所有化妝品加工企業。“依照國內現有的化妝品法規,特殊用途的化妝品是不可以委托生產的,即意味著很多產品將面臨退出市場的風險。”亞洲PHPC咨詢公司總經理谷俊亦指出政策大修對行業的影響